内容提要:由于市场疲软、需求下降导致竞争加剧、产能过剩,这是当下不少企业共同的“痛点”。那么,这些多年积累的技术和产能,是不是真的没有用武之地了,还能不能找到或者创造出新的需求呢?这需要企业重新来打量自己,也重新来打量市场。前不久,本台记者赴印度采访时,在那里遇到了不少熟悉的贵州企业。他们为什么会去印度,他们在印度找什么,他们的努力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?从今天起,我们栏目将推出连续报道《贵州企业闯印度》,一起来看发生在万里之外的贵州故事。

安得拉邦,印度东南部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的省邦,一个2014年才重新划界成立的新邦。最近一年,在安得拉邦政府临时驻地——维杰亚瓦达,人们发现,街头时常会出现一群中国人的身影。当地人或许并不知道,这些人来自中国的贵州,来自一个名叫“海上丝路”的团队。
.jpg)
GIIC工程师 曾祥彦:我来自贵州交通勘察设计院。
.jpg)
GIIC工程师 蒋坤:我是来自中国电建贵州工程公司。
.jpg)
GIIC工程师 游胜:我们是来自燃气院。
.jpg)
海上丝路公司,英文缩写“GIIC”。准确地说,它并不是一家企业,而是一个企业的联合体,它的成员,是一批来自贵州的设计院。“为什么要去印度”?作为GIIC的发起者之一,贵州省交勘院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林,总是要面对这样的疑问。
.jpg)
贵州海上丝路国际投资有限公司(GIIC)董事长 贵州省交勘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林:通过“十二五”的发展,贵州高速公路的密度超过德国。“六横七纵八联”的规划来说,共需要7200公里高速公路。到2015年末,已经通了5128公里,剩下的实际上设计基本也搞完了,实际已经碰到了“天花板”,带来生存发展的压力都很大。
.jpg)
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投入,让包括交勘院在内的一批贵州设计企业,练就了在国内堪称一流的“硬功夫”。然而,随着一个个重大工程的落成,设计人员也面临着“刀枪入库、马放南山”的尴尬。统计数据显示,2014年底以来,全省基建设计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,普遍出现了30%以上的下滑。那么,出路在哪里,新的战场又在哪里呢?
.jpg)
当贵州的设计企业准备走出家门的时候,万里之外的安得拉邦正提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,他们希望建设一个新的首府,并把它打造成为一个国际化都市。
.jpg)
贵州海上丝路国际投资有限公司(GIIC)总经理 贵州长通集团总裁 张钊:当时我们一行人从新德里一个邦一个邦地探索。当我们到了安得拉邦的时候,我们就下定决心在这里生根发芽。因为所有的设计、规划、建设这一系列,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了。
.jpg)
瞄准安得拉邦新首府的11个基础设施专项规划,四家贵州企业发起成立了“海上丝路国际投资有限公司”,并联动了多家省内设计企业一起抱团出海。
.jpg)
GIIC工程师 贵州省电力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李仕友:现在我们看到这条街是维杰亚瓦达比较繁华的一条街道。当我们走到这儿看到这些线路,非常非常凌乱。在中国很多县份上,都不可能看到这种状况。
.jpg)
常人眼中的落后,在设计师们看来,就是需求、就是机遇。
.jpg)
GIIC工程师 贵州省电力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李仕友:相当于我们发现宝贝了,我们来这来对了。
.jpg)
贵州的设计师们选择了印度,选择了安得拉邦,然而,对于安得拉邦来说,贵州却是遥远而陌生的,他们凭什么要把机会留给贵州的企业呢?
.jpg)
为了新首府的建设,安得拉邦准备组团前往中国沿海城市考察,GIIC从当地网站上获得了这条信息。通过反复游说,他们最终争取到考察团安排一天的时间到贵州“看看”。而正是这短短的一天,为贵州企业打开了一扇门。
.jpg)
安得拉邦维加亚瓦达市政管理局局长 维拉帕蒂安:我们当时是访问中国的9个城市。在访问的最后一站,我们是被邀请到了贵州省。这个行程实际上是一个计划外的行程。在贵州,我们看到了和安得拉邦结合的契合点,看到的是我们需要的。
.jpg)
随后,安得拉邦不同级别的考察团一次又一次来到贵州。他们发现,贵州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积累的经验是最新鲜的,也是他们正急需的。
.jpg)
印度艾维建筑设计咨询公司副总经理 普赛德:贵安新区路网建设的速度很快,没有想到,两年多时间可以建设成这样。
.jpg)
安德拉邦克里希纳州副州长 钱德禄杜:我们新首府的建设正是需要这些。
.jpg)
眼前这一片开阔地带,未来将矗立起安得拉邦新的首府,印度总理莫迪亲自为它奠基。每天,都会有很多人来到这里拍照留念。
.jpg)
对安得拉邦的人民来说,新首府寄托着他们对于未来美好的向往。而对于贵州的设计师们来说,这里又能否成为新的起点呢?
编后话:初到印度,贵州的设计企业推开了安得拉邦的大门,但好感不等于成交,要想拿到新首府各个专项规划的合同,并非易事。在那片陌生的土地,贵州企业怎样才能融入,又能否通过印方的考验呢?请继续关注《贵州企业闯印度》。